去年12月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主要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作为2016年经济工作的首要重大任务被加以强调,这在历届经济工作会议中尚属首次。
产能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是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看,经济体有一定的闲置产能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国家的过剩产能特别高,或者淘汰过剩产能的机制出现了问题,那么就说明资源配置问题需要加以关注。根据相关统计资料,2008年之前,中国的过剩产能问题就已经比较严重,大约在23%,2008年之后,过剩产能飚升,到2012年底时已经超过32%。但以笔者来看,这些统计数字其实还有很大的水分,如果把水分抽干,那么过剩产能至少会达到50%以上。笔者的论断是有一定依据的,2010年前,我一直在国企就职,深知国企在计算生产能力时的计算标准要比国际标准少30%左右。因为国企的设备能力均按16小时计算,而外企按24小时计算,更不用说还有工艺水平的差距。2009年,我曾拜访过发达国家的一家同类企业,其关键零部件的加工效率就要比国内高出3倍以上。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扭曲,其结果是市场上大量商品供大于求,同类产品血拼价格。尤其是产能过剩的国企,不生产,没饭吃;生产了,成本高,卖不动。最后只好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造成恶性循环,慢性自杀。
当然,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但在印刷工业,技术改造不到位是通病。所以,在“十三五”规划开启之年,我们讲“去产能”,实际上是将落后的产能置换成高效率、高质量的产能。这一去一增,是质的飞跃,量的减少。
“去产能”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企业产品还有竞争力、创新能力,只是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而适当减产、调整自己的产能,这种“去产能”在企业内部即可完成,操作也比较容易。还有一种是企业产品已经落后于市场需求,且企业自身也缺少创新能力,加之负债累累,甚至已经资不抵债。这种企业就要从整体上解决“去产能”问题了。对其而言,策略和操作方法是不可忽视的。中央会议提出要尽可能地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因为破产清算会造成较大的经济和社会的冲击波,而兼并重组相对稳定。这在一定条件下是对的,但在有些情况下反而不好操作。如被兼并的是国企,兼并方是民企,往往不如先倒闭清算,再拍卖并购。员工容易接受,兼并方也要求这样做。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是最好的。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是我国老一代领导人在革命和经济建设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通俗易懂的经验。其实,“去产能”也需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之所以借用这个观点,就是看到目前在国企中,公司法还远没有落实。如国企的法人财产权应该归董事会,但在实际操作时还在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手里,董事会的权利不到位,又怎能办好这个企业?在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这个问题尤其严重,制约了企业“去产能”的操作。想来,在国企工作的高管都对此深有体会,这亦是今后国企改革需要解决的课题。